鹦鹉什么含义?
在中国,鹦鹉是一种非常有灵性的鸟类,能模仿人语,讨人喜欢。古人爱养鹦鹉、咏鹦鹉、画鹦鹉、雕鹦鹉,对鹦鹉情有独钟。人们常将鹦鹉的聪明、乖巧、伶俐之态,映射到人的身上,用鹦鹉借指聪慧之人,或以鹦鹉自喻。
“鹦哥嘴( yīng é zuǐ)”是毛笔制作中特有的一种形状,是制作紫毫笔时把兔毛与紫毛合并之后经过浸渍处理后精心整理出来的特殊形状。这种形状像鹦鹉的嘴巴一样。所以叫做“鹦哥嘴”。笔工在制作紫毫笔时,把合并好的兔毛和紫毛经过浸渍处理后,用梳子等工具把根部理顺,而形成很整齐的笔毛。而头部没有作任何的处理,这样就形成一种很独特的形状。这种形状在外观上很像鹦鹉的嘴巴,所以称之为“鹦哥嘴”。
“鹦哥嘴”在外观上有一种很自然流畅,非常的优美,具有很强的欣赏价值,也增加了毛笔的灵性。
古人对以鹦鹉为题的咏物诗,情有独钟。咏物诗起源于先秦两汉,盛于唐朝,以杜甫、白居易为代表。咏物诗通过吟咏自然或社会的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感受,包括咏物言志诗和借景抒情诗,以篇幅短小的绝句形式为主。 咏物诗一般以所咏之物为题,内容上以描述所咏物象的外部特征为主,同时通过此物表达作者内心的思想情感。汉末至三国时期,鹦鹉成了文人笔下的咏物诗主角之一。如祢衡《鹦鹉诗》,“作赋”与“失群”两个典故,被他用得浑然天成,“方且殊调,过以众口,惧谗邪之我诳,患慈爱之不终”,祢衡将自己仕途失意的怅惘之情全然倾注在鹦鹉身上,咏物抒怀,感慨良深。左思虽身处西晋繁华的都城洛阳,但因出身寒门而备受压抑,“余感焉,乃为《咏史》八章。并为咏所怀也”,《咏史八首》其一借鹦鹉起兴,对那些身居显要、志得意满的达官贵人提出严厉诘问:“京洛多妖丽,玉珂乘琼驷。荐枕凝脂耳,妆面修蛾眉。调筝不娴习,邯郸未期月。寄言当慕者,微达若有揭。何不学云鹤,三清邈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