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小是传染病吗?
是的,犬细小病毒(Canine parvovirus,CPV)感染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发病机制为犬细小病毒感染后,在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内复制,并由此进入血液系统,引起全身中高度病毒感染,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呕吐、腹泻、脱水、循环障碍等,若未经及时救治,病死率接近100%。 目前,虽然关于CPV的研究报道较多,但该病在国内仍然时有发生[5]。2012年4月~2013年6月,本院共收治幼龄犬CPV感染3例。其中2例病程较长,且出现腹泻血便交替症状,经静脉补液、抗休克治疗以及营养支持疗法后痊愈;另1例病程较短,仅出现呕吐,给予止吐及支持疗法后恢复,无1例死亡。
上述病例均经实验室检查确诊,诊断依据为:①粪便检查可见大量白细胞和红细胞;②血清生化检验结果显示钠、钾、氯降低,蛋白减少,葡萄糖降低,氨氮升高;③病毒分离及鉴定结果阳性。 临床上将 CPV 感染的疾病过程分为3个阶段:
①急性出血性小肠炎,此期病变主要在小肠,表现为进食后剧烈呕吐,吐出食物及黄绿色粘液,严重时吐咖啡色液体或血性液体,尿量减少,体温可能上升至40℃以上;
②病毒血症期,此时病人出现明显脱水,呕吐、腹泻减轻,但是机体中毒症状明显,如虚弱、嗜睡、反应迟钝,严重者可引起抽搐;
③病变复原期,此期病情好转,患者逐渐复苏,若治疗及时,多数可在7d左右基本复原。 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CPV感染病例都会经历上述整个病程,部分感染者早期症状不明显,但检测血液或粪便中的病毒抗体可呈阳性。对于这样的“隐性”感染者,病毒在体内持续存在,如果条件适宜,亦可造成病毒扩散,引起新的感染。有动物研究[6]显示,接种CPV疫苗后,疫苗株与野毒株可以在动物体内共存,这可能与不同动物对疫苗的应答水平差异有关。即使在疫苗接种成功后,也应定期检测抗体水平,以观察病毒的清除状况,确保免疫效果。由于该病毒的变异速度快,目前所使用的疫苗并不能保证对变异株有100%的有效率,所以,即使注射过疫苗,也并非高枕无忧。